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的位置: 首页> 详细信息

艺品 | 李伯男:中国故事的艺术化表达【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

2024-12-20 16:01:03


编者按:2024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近期在广州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部分艺术家开展座谈交流,并分享创作心得和工作经验。现将相关内容编辑成文,与读者共享。

图片

李伯男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故事的艺术化表达


当前,每个文艺工作者、每个地方的文化机构都面临着如何开拓中国舞台艺术表达、艺术创作新局面的课题,我们都希望用源源不断的好作品攀登我们自己心中的艺术高峰。其中不外乎于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艺术的内容。二是艺术形式和艺术表达。如何从内容到形式,创造出有新意、符合自己心中艺术追求和比较高远的艺术境界的作品,用艺术化的表达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我想,这样的表达应该是用中国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象的中国故事。

话剧《人民至上》是我给中国国家话剧院在抗击疫情时期排的作品。舞美的体量非常大,叙事主体反映了两条战线:一个是医护战线,一个是社区战线,我们所对焦的这些都是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很多人精神价值的汇总和集中,他们的性格也都是我们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而“典型”出来的。比如走在那座圣洁楼梯上的演员,实际原型是渐冻症患者张定宇。他走在洁白的装置上,然后消失在舞台天际。当武汉解封的时候,当全国人民欢庆的那一刻,实际上他是落寞的、寂寥的,但却也是满足地、幸福地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寓意着他是躲在成功背后的那些人。创作这样的英模人物的时候,我们期望通过舞台上有目的、有指向的创作与观众实现心灵的沟通。

图片

现实题材创作或主题创作概念化和主题先行的问题一直存在,很难突破某些创作瓶颈。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对焦人、对焦人最根本的生命状态、生命困境以及生命困顿。我们经常讲,排正面人物时先要看弱点、缺点和难处,排反面人物时先找他的魅力。以张定宇为原型的人物用他的医者仁心挽救了那么多生命,却挽救不了自己人生走向终点的步伐。这种表达是对英模人物、好人好事创作的“情感化”突围。

江苏演艺集团话剧院演出的《因为有你》,也是疫情期间创排的,是在《人民至上》之前。《因为有你》实际上有着比较具体的空间构建,看起来非常简约:两层框架,第二层框架前区和后区用的是带有一定科技实验性质的双层毛玻璃,通电以后可以变成半透明的白色或不透明的介质,也可以从半透明渐变到透明。

图片

从空间构建上,这张图片后区框架的文字和最后区的天幕的投影是两道背投的叠加,通电之后变成白色的玻璃,白色玻璃就形成了投影的介质。二层框架玻璃介质变白,就是新冠疫情患者肺部变成毛玻璃状的直观视觉指代,给观众带来人呼吸困难、心灵情境变化的直觉效果。这一舞美科技的运用我们反复试验过,不但艺术化地揭示了角色的心灵变化,同时也形成了舞美上的多层次呼应与视觉多变。

图片图片

珠海演艺集团出品的话剧《龙腾零丁洋》是一部描写港珠澳大桥当代工业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一座伟大的桥和一群可爱的人,获得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以一座冰冷的桥作为题材,开始无从下手,最后采取了呈现人物群像的办法,把整个建桥历程的“社会横断面”展现给观众,展现了建桥工程师、大桥管理者、普通农民工建桥十几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开掘了他们内心深处困顿的部分、犹豫的部分、彷徨的部分、痛苦的部分、难以言说的部分,在这样一种情感地带盘旋、游走,最终把这群可爱的人和这座伟大的桥托举起来。

图片图片

这部戏的创作与安徽演艺集团安徽省话剧院、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共同演出的话剧《炉火照天地》形成了相互承接与呼应的关系。这部作品获得了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也是把创作焦点对准人的精神世界、对准崇高背后内心情感的深度、浓度以及灵魂的撕裂度。有一个画面中,四个女人,少年时期的、青年时期的、抱着孩子的、中年时期推着自行车的,实际上是象征一个女人的一生。我们用了假定性、写意化的戏剧叙述语句,完成了诗化的、超越情节层面的精神性描述。

图片图片

我们排新时代的舞台故事,离不开回望共和国历史中的艰难岁月,离不开再认识我们民族最本质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中有一个男主人公过生日的画面,他的思绪回到马钢建厂毛主席两次视察马钢的时期。“炼钢就是炼人”直接呼应“伟大的桥和可爱的人”这一人的主题。我们重笔写人、开掘人、挖掘人,写人柔软的情感地带,把这样的一个硬题材硬生生地、直接地、有意识地用顽强的意志柔化、软化,让钢铁题材有情感的温度,在强烈对比的审美思路当中,打开舞台的场面,寻找艺术化表达的语汇,制造出有着中国气派的舞台场面和艺术温度。

图片

最动人的一场是:老一代马钢人,他们一个面临着退休,一个已经提前退休。女人穿了一条一生不敢穿的红裙子,满身疤痕,在黄昏恋的门口犹豫彷徨。舞台的潜台词传递着他们人生的遗憾,用遗憾写崇高,用脆弱来表达人物精神的价值和高度。这场戏没有使用面光,把舞台光全部拉黑,用很微弱的蓝色流动铺底,观众不断跟着演员的情感、跟着戏剧的推进,抚摸着人物的精神世界,跟着他们啜泣、惋惜,也为他们的崇高精神点赞。我相信,这种诗性的空间意境和光影的对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图片

江西省话剧团出品的《哭之笑之》以八大山人的传奇人生为核心线索,从见自己、见天地,到见众生。

图片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特赦》以别开生面、大胆的舞台空间表达和创造充分解读了从编剧构架到主旨传递上的五重审判。

图片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日出》,带着对曹禺先生深深的敬意,用当代艺术工作者的理解实现艺术和叙事的创新表达。

图片

近些年,我创作了很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审美题材的作品,做了一些审美尝试,还有一些创作积累。人文戏剧,指作品的主人公是大艺术家、大知识分子、文人。对这类作品,我集中精力创造舞台的中国化表达,用中国的方法讲述中国的故事,寻找符合中国艺术家追求的审美境界。

江苏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华罗庚最后的演讲》,用了五个华罗庚、三层转台,把历时性、日常性的人生阶段用共时性的表达呈现出来,完成了一次“舞台空间和舞台时间”的探索。

图片图片图片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滑稽剧团出品的都市喜剧《宝兴里》集结了上海所有的滑稽名家,用非常接地气、非常生活化、非常烟火气的形式讲了老百姓身边的事和老百姓自己心里的话。“画鬼容易,画人难”,这部戏能被百姓真正接受很不容易。

图片图片图片

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出品的话剧《西迁》有三个重点。一是重视话剧舞台上集中整饬的、团块的场面,同时建立流动的叙事样态;二是创造新的舞台语汇,重点放在处理人与偶的关系、悲与喜的关系、庄重与诙谐的关系、场与流的关系;三是在创新处理讲事与写人的关系,放弃把笔触集中在外部世界,而是把焦点对准人物的内心情境和他的过往,全力把情境向内转,用回顾的方式形成舞台上诗化的场面。

图片图片图片

创作浙江演艺集团话剧团话剧《郁达夫·天真之笔》时,我们没有回避对历史文化名人完整、丰富、全方位、立体的开掘,而是大胆地触及人的丰富性、复杂性,用正旋曲线的思维来开掘表现人物。我们也发现:观众绝不会因为这个人物所谓的精神低谷而掩盖了他精神的最高光芒。

图片

所以,如何在保留人物正面价值的同时,打消主要人物必须正面性的疑虑,是我们所有文化管理者、制作人、创作者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确实面对很多条条框框,但最终寻找到艺术化表达的,往往是舞台上诗性的意境。这不是一个概念,也不仅仅是舞美呈现,而应该是:每部戏都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内在构造,像发动机联动整个戏内在的所有环节,这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修养有最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我想强调“剧场创作和排练创作的灵感”,就像苹果砸中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那个瞬间往往是不可复制的、永恒的,它带有某种真理性和偶然性,那种艺术瞬间、那种审美格调、那灵性的一笔也许只能在排练厅中偶然迸发。

浙江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出品的歌剧《李清照》是一部非常有辨识度、有特点的作品。用诗的手段描写了一个诗人的人格、情感、情操和内心世界。这个戏的创排中得益于浙江当地的管理部门给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和巨大的支持。

图片图片

不管是戏曲艺术还是话剧艺术,我们永远需要在一个方寸舞台之间寻找到这个舞台所溢出现实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艺术化的境界,它不同于我们看到的桌椅板凳和开会现场,它既是开会现场又承载着演员的行动依托,同时又揭示出了溢出现实诗性的空间美,真正传递着精神主旨。

浙江演艺集团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马叙伦》的创作过程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整个排练过程,是不断对文本再修正、再校正、再对焦的过程,甚至是对结构的重组、人物的深化、细节的再创造过程。最重要的是,要给艺术家留下一个更科学的、更符合他创作习惯和艺术个性表达的空间,我想这是我对作品如何孵化、与编剧如何相互尊重并肩创作的心得。

图片图片图片

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北上》,前不久在北京刚刚演出过,根据徐则臣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是一部几十万字的皇皇巨著,集中讲述了百年运河史和运河两岸儿女跨越百年的心灵秘史,讲述了一条河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北上》尝试在多条叙述线索的基础上截取主要内容戏剧化完成,可能是两条线索交叉剪辑,可能是同时(舞台时间)异空(空间)蒙太奇的基本构造,最终在一个空间里完成交汇。这样既保留了小说的结构特点,又能找到舞台当中特殊的时空结构表达的创作思路。

图片图片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所说:“我觉得它就像窗户,从外面照射过来的阳光,形成不同的格子,但是它最终还是形成阳光的总体。这就是这部作品有些看似单摆浮搁,但最后在有些地方都做非常微妙的、精细的整合,最后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运河历史的整体”。

图片图片

这个戏是从杭州一路往北写,写到扬州、淮安、聊城、通州。到聊城的时候,几个代际的人,不同线索的人,有着不同精神色彩的人,完成了在这个空间里的融汇。观众像看到三台戏一样在台上相互地、并置地、叠加地传递戏剧能量,最后拍了一张百年大合影。最后的落画时,基本上所有人都在他的生活逻辑和行动细节里,完成了对现实对历史的镜像观照,同时也是观众和演出者对运河历史、对民族文化的一次哲学观照。

图片

当前,舞台艺术要有大作为,要冲击新的高峰,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当然也有很多的机遇,让我们共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4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