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呼应时代、拥抱变革—— 安徽:演出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2025-08-29 11:31:30
编者按:8月28日,《中国文化报》头版以《扎根人民、呼应时代、拥抱变革—— 安徽:演出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为题报道了集团如何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经验做法,现予转载。
扎根人民、呼应时代、拥抱变革——
安徽:演出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8月江淮,暑气渐消,文艺氛围却愈发炽热。
在安徽合肥大剧院,话剧《今夜星辰》上演,观众热泪盈眶;夜色中的合肥街头,“遇见合肥”演艺巴士缓缓穿行,“包公”穿越而来,与乘客共唱共演……从剧场到景区,从线下到云端,安徽文艺创作正以更开放、更融合、更创新的姿态,深度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何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怎样让文艺作品不仅“叫好”更“叫座”,不仅传承经典更拥抱时代?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安徽基层文艺院团,聆听幕后故事,感受他们在坚守与创新中走出的贴近人心、融合文旅、拥抱数字化的文艺新路。
话剧《今夜星辰》剧照
以匠心打磨作品:舞台照亮历史与人
整个8月,安徽省话剧院院长段晓波几乎以剧院为家。话剧《今夜星辰》再次开启全省巡演,每场都座无虚席。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如雷,久久不散——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该剧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与妻子李佩为主角,聚焦他们从海外归来、默默奉献于祖国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感人经历,自2020年首演以来,常演常新,不仅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更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
段晓波始终坚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他看来,一出好戏,不仅要有深刻主题和精湛演技,更要有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
在新一轮演出中,团队对多处细节精心调整。例如,女儿得知父亲牺牲后独自从舞台深处走来,拉起手风琴,背景是无边的草原,灯光渐暗,琴声如泣如诉……这一场景的重新编排,极大增强了情感冲击力,让很多观众泪流满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新生集体观看《今夜星辰》,通过艺术作品感悟科学精神,完成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很多学生看完后跑来握住我的手说‘我们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段晓波说,“这就是文艺的力量——它不只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播种。”
“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第三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剧照
“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第三季8月启动以来,《今夜星辰》等7部优秀作品集中亮相,涵盖话剧、黄梅戏、庐剧、淮北梆子、音乐剧等多种类型。这些作品既保留传统戏曲的韵味,又融入当代审美和现实关怀,真正实现了“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承诺。
以文旅融合“破圈”:文艺走出剧场、走进风景
由安徽省歌舞剧院打造的大型音舞诗画剧《诗画安徽》,以诗人李白在安徽的足迹为脉络,融合诗歌、舞蹈、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借助现代舞美科技,将徽山皖水化作流动画卷,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体验。“仿佛跟着李白游了一遍安徽,诗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太美了!”演出结束后,有观众激动地分享。
然而,《诗画安徽》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成功的演出,而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安徽省歌舞剧院院长林玲表示:“该剧从创排之初就确立了‘可合可拆’的灵活属性,它既可以作为完整的剧目在剧场驻演,也可以拆分出独立章节,嵌入实景文旅项目中,甚至能够转化为中小学生研学课程的内容。”
像这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案例,在安徽多地生动实践。
音舞诗画剧《诗画安徽》剧照
在黄山市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环境式行进演出《灵山恋》将戏剧情节与游客动线相结合,打破传统舞台边界,4个月演出近90场,接待观众超1.9万人次,实现经济转化近300万元,成为区域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在合肥“文一·津门水街”,原创“月湖交响”演艺秀成为景区标志,自2024年4月开演以来,带动客流超166万人次,显著提升了街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今年8月由安徽省歌舞剧院与合肥公交集团联合打造的“遇见合肥”演艺巴士。首期主题《包拯带你游合肥》,通过“小皖”和“包拯”两个角色的沉浸式演出,将城市地标解说、音乐互动与车厢环境巧妙结合,把普通的公交车变成穿越古今的文化体验空间。首发车票开售即“秒光”,市民参与热情极高。
“遇见合肥”演艺巴士首期主题《包拯带你游合肥》
文旅融合的探索,不仅拓展了文化表达的物理空间,更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的界限,让文艺成为可感、可触、可消费的生活体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来源:《中国文化报》有删节)